景區名稱 | 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 |
---|---|
景區等級 | 國家AAAAA級景區 |
網友評分 | |
景區印象 | 崇圣三塔,永鎮山川——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 |
地址電話 | 大理古城以北約1.8公里 400-900-1558 |
開放時間 | 8:30--17:00 |
景區官網 | https://www.dalisanta.com |
游覽提示 | 近觀堪稱大理地標的三座古塔,文物古跡,佛教文化,文化厚重,皇家寺院,展館,活動,三塔倒影是必游的網紅打卡地。 |
在大理眾多的文物古跡中,最負盛名的就是崇圣寺三塔。它以悠久的歷史、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的美學價值,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它不僅是大理的象征,也是云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。
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占地1000畝,分為兩大部分:前區以三塔為中心,景點主要包括三塔、南詔建極大鐘和雨銅觀音殿;后區則是被譽為漢傳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。
巍然矗立的崇圣寺三塔,正中間的大塔叫千尋塔, “尋”在古代是計量高度的單位,一尋相當于八尺,“千尋”是形容主塔之高。千尋塔實際高度為69.13米,建于唐代南詔國時期(公元833年-840年),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,共16級,塔心內有木梯盤旋而上。塔身呈紡錘型,線條圓潤,屬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?,F存的唐代密檐式塔的代表,還有西安的小雁塔。
南北兩座小塔,外觀輪廓為錐形,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,建造于大理國段正嚴、段正興時期(公元1108~1172年)。兩小塔相距97米,每座塔高度均為42.19米,為八角形樓閣式10級磚塔,每級塔檐上砌出模擬木構建筑的斗拱、平座和形狀各異的塔形龕,塔身有佛像、蓮花、花瓶等浮雕,層層各異。
兩座小塔距離大塔都是70米,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。
千尋塔前照壁上有明代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寫“永鎮山川”四個大字,每字高1.7米。據說大理地區多水患,要治水必先治龍,可龍只畏大鵬,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鵬金翅鳥存在,龍就不敢作惡,水患也就很少了。
一千多年前,人們是如何建造三塔的?民間一直流傳著"堆土建塔"、"挖土現塔"之說,但是用這個方法建塔只是一種猜想。1978年至1981年,國家文物局撥款對三塔進行了歷時三年的維修與加固。正是在這次維修與加固中,人們在塔身上發現了許多圓孔,據專家所考證,這些圓孔是當年建設三塔搭建腳手架遺留下來的,也就是說,早在一千多年前,大理人已經掌握了這種非?,F代的建筑方式——搭腳手架來建設高層建筑。
崇圣寺三塔經歷千年的風雨剝蝕,以及30余次強地震的考驗。雖然都已不同程度的偏離垂直線,并且呈傾斜狀態已達400多年,但仍然屹立不倒。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地震,大理古城房屋絕大部分倒塌,千尋塔也折裂如破竹,可十多天后竟奇跡般自行復合如初;1925年的大地震,城內民房倒塌達99%,千尋塔只震落了塔頂上的寶剎。這對于沒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來說,無疑是一個奇跡。
古人建塔,大致可以分為崇揚佛教,鎮災降邪和觀賞三種功用。崇圣寺三塔集三種功能于一身,建塔藝術登峰造極,具有極高的歷史、文化和建筑價值。
三塔之后的南詔建極大鐘,原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?!澳显t”為國號,“建極”是年號。南詔建極大鐘鑄于南詔國建極十二年(公元871年)。徐霞客曾在《滇游日記》中這樣寫到:“鐘極大,徑可丈余,而厚及尺,其聲聞可八十里?!边z憾的是,南詔建極大鐘毀于清末戰亂?,F在我們看到的大鐘于1997年重鑄,鐘高3.86米,口徑2.138米,重16.295噸,為云南省第一大鐘。
鐘樓西邊的建筑是1999年恢復重建的雨銅觀音殿。雨銅觀音鑄于南詔中興二年(公元899年)。傳說當時高僧們以銅鑄觀音像,及鑄至觀音像一半時,銅已用盡,正在無奈之際,恰逢天降銅雨,滿地皆為銅屑,取以鑄像,不余不虧。于是取名為“雨銅觀音”。雨銅觀音像與三塔和建極大鐘,共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。
觀音在大理人的心中地位崇高。雨銅觀音殿可以說是大理觀音文化的集中展示區。大殿內居中的2.2米高的漢白玉須彌座上,有1.8米的貼金銅鑄蓮花座,蓮花座上站立有8.6米高的銅鑄貼金雨銅觀音。重鑄的雨銅觀音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復制,重11噸。重鑄的雨銅觀音具有早期觀音的特點:慈祥、善良的女性的臉,結實挺拔的男性身材,這是南詔中晚期大理地區男性觀音向女性觀音過渡的重要特征。雨銅觀音默默地俯視著終年不斷前來參拜的世人,其左手持凈瓶,右手食指似在點甘露救化眾生。
在雨銅觀音左側,靠東的一尊為在中原地區常見的水月觀音,佛理尚“空”,好似“水中月”??课鞯囊蛔馂樘厥獾挠^音——阿嵯耶觀音,在大理地區才能見到;在雨銅觀音右側的兩座漢白玉須彌座上,靠東鑄有坐著的男身梵僧觀音,靠西鑄有手執金繩負石的觀音,這兩尊觀音被大理人稱為“觀音老爹”和“觀音老母”,他們都是阿嵯耶觀音的化身。
在雨銅觀音殿二樓上展示的是兩幅稀世畫卷的復制品。一幅是《南詔國史圖傳》,另一幅是《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》。
走出雨銅觀音殿,景區前半部分的游覽就告一段落了?,F在我們前往后區—恢復重建的南詔大理國的王家寺院——崇圣寺。
歷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代開元年間,經歷代擴建,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了顛峰。根據史料記載,極盛時期的崇圣寺“基方七里,為屋八百九十間,佛一萬一千四百尊,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,有三閣、七樓、九殿、百廈”,其規模之宏大,可見一斑。由于大理國時期佛教盛極一時,因此,大理國也被譽為“妙香佛國”。大理國22位國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出家為僧。當時的崇圣寺是整個大理國,乃至整個東南亞佛教文化的中心,因此被喻為“佛都”。
2019-12-30 14:35 | 閱讀:4035
來源:大理旅游網